人民网>>图片频道>>图说中国

寻找工匠精神:延续文物生命的“石头御医”陈卉丽(第二期)【2】

来源:人民网-图说中国  2016年06月01日07:23

上一页
2011年4月17日,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,石质修复师陈卉丽在对风化疏松的岩体“打针”,注射固化剂进行加固。
2011年4月17日,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,石质修复师陈卉丽在对风化疏松的岩体“打针”,注射固化剂进行加固。
下一页

点击下载图片

据有关部门统计,目前我国文物修复师队伍仅2000多人,而面对的是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半数“染病”和数量众多亟待保护的石窟的现状。照此计算,一个文物修复师承担的就是成千上万文物的修复工作。

位于长江上游、重庆西部的世界文化遗产——大足石刻,就有这样一个文物修复队伍,以文博研究馆员陈卉丽为代表的14个石质文物修复师,承担着多达75处5万余尊造像的修复工作,并成功参与完成了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——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。

作为诞生于唐末、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造像群,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之作,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作品。但是,这里也有着典型的重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在与高温高湿这一“天敌”对抗一千多年后,大足石刻进入了高速风化期,多数造像都病害缠身,抢救性修复迫在眉睫,陈卉丽团队便成了挽救文物生命的“天使”,先前病害缠身的文物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,有人戏称他们为“石头御医”。

面壁八年 拯救国宝千手观音

今年51岁的陈卉丽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有21年的时光,仅有中专文凭的她通过坚持和努力,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石质文物修复行业里凤毛麟角的技术人才。

在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——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中,她担任石质修复组组长,承担着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石质本体修复任务。她还受邀前往全世界石质文物修复技术最成熟的国家——意大利,站上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,介绍她所带领的团队参与这个一号工程的经验做法,赢得意大利同行赞许的掌声。

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、贴金、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。由于千手观音集多种材质于一体,加之受工艺叠加、环境潮湿等因素的影响,其破坏形式异常复杂、病害程度十分严重,共有34种病害。如不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,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,情况十分危急,保护工作刻不容缓。鉴于千手观音价值之巨大、病害之复杂、保护修复之难、技术要求之高、参与学科之广,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其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,进行保护修复。

从2008年至2015年,在近八年的时间里,陈卉丽和她的团队每天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前,整天面对冰冷的石壁,从事着单调的工作程序,长期嗅着刺鼻的材料味、粘得一身尘土,或站、或蹲、或躺,一个姿势就是一整天……因为文物保护环境的限制,再热不能吹空调,再冷不能用烤火炉,他们不得不克服冻疮、蚊虫叮咬、化学试剂过敏等身体上的折磨。“做我们这行,除了专业技能,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、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。”陈卉丽说。

正是凭着这些精神,她带领团队从前期勘察、方案编制、技术试验、专家评估、现场实施、环境监测……一步步攻坚克难。

一丝不苟 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

在普通人看来,大足石刻就是一块块冷冰冰的石头,但在陈卉丽及其团队眼中却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宝贝。他们在狭小的修复空间里,有的拿着手术刀,有的拿着注射剂,有的拿着钳子……无一不小心翼翼,细致入微,就像拯救病患的医生,不敢有半点疏忽,因为他们知道,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。

千手观音占崖面积达88平方米,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千手观音石刻造像,830只手病症各不相同。为了调查病害一项,陈卉丽团队填写调查表1032张、约35000个数据,手绘病害图297张,病害矢量图335幅,拍摄现状照片1300余张。而她个人还独立完成千手观音造像80只手、20件法器的修复方案编制、本体修复和修复技术报告编写。

千手观音造像因其病患情况,被分为石质、彩绘、贴金三个主要部分。而陈卉丽团队负责的石质本体,这是千手观音表面贴金层和彩绘层的载体,它的缺损会直接造成文物信息和价值的缺失,因此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型是千手观音本体修复的关键环节。

在风化石质加固中,修复师们采用注射加固剂的方式进行,就像为文物“打针”一样,“药剂”的选择可是让陈卉丽费了许多功夫。之前北方地区常用的加固剂不适应高温高湿环境,为了找到最佳的加固剂,她和同事们从2008年到2010年,用了整整3年时间,从10多种材料中,分别不同比例剂量,在崖壁上反复进行修复实验。最终配比产生了最适应千手观音造像环境需要的浓度3%加固剂,确保了千手观音石质胎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

修旧如旧 “创新”方法攻克难题

陈卉丽团队在修复中始终坚守真实性第一的原则,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,在没有准确依据的情况下,是不允许擅自“创新”的,否则就是对文物历史真实性的破坏。正因为这样苛刻的要求,让修复工作每一步都充斥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。

在对千手观音石质残缺部分进行修复补型时,要根据史料、造型本身的对称性,辨别出残缺手部原本的模样,再对缺失部位延伸造型。如果找不到依据,宁愿保持原样,也不能擅自发挥。

但是在修复千手观音造像的主尊像时却遇到了新的难题,修复人员发现主尊右边前伸的主手自腕部残缺,现存手掌及布帕为后人补塑。后人补塑的手帕造型不仅改变文物历史真实性,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造像的美观性。

为修复这只手,她先后对四川、重庆、河北、山东地区等三十多座石窟的观音像进行实地考察,试图找到其修复依据,很遗憾,最终也没找到可靠的依据。修还是不修成为一个难题,也牵动着大家的心。修,就会违背真实性原则;不修,又会极大地影响造像的完整性。她和的同事们不停地研究,讨论,评估着修复的各种利弊。

最终,陈卉丽在基于对文物修复的真实性要求,并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综合考虑的基础上,富于创新性地提出:依据千手观音造像对称原则,按照另一侧相对应手的形态,采用“可拆卸式的”修复方法来修复此手,以便于后期再次修复处理,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。为此,利用手臂原有的修复孔,做一个插销,植入锚杆,然后把新雕刻的手接上,既保证了造像艺术的完整性,也体现了她科学修复的精神和理念。

在修复过程中,陈卉丽及其修复团队攻克了类似的一个个难题,直到2015年6月13日这个历时近八年的“一号工程”终于正式完工,其修复成果不仅顺利通过了专家们最苛刻的验收,更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。

“当看到修复好的千手观音金光再现的那一瞬间,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。”陈卉丽说。(罗国家/人民图片)

【专题:寻找工匠精神】

寻找工匠精神:动车组诊断工程师张华(第一期)

寻找工匠精神:航空“手艺人”胡双钱加工零件36年无一次品(第三期)

寻找工匠精神:“老陶工”徐朝兴青瓷筑梦六十载(第四期)

寻找工匠精神:船舶焊接“百晓生”张翼飞(第五期)

寻找工匠精神:坚守传统手艺的“黄金匠人”沈国兴(第六期)

寻找工匠精神:“太空之吻”缔造者王曙群(第七期)

寻找工匠精神:紫砂妙手汪寅仙(第八期)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【8】【9】【10】【11】【12】
上一页下一页

(责编:夏伟、李璐颖)

 相关专题

 图片新闻排行榜

  1. 1南京:已采集核酸标本500万份
  2. 2河南洛阳:工作人员修复龙门石窟
  3. 3战斗英雄郭瑞祥:百年足迹 丈量…
  4. 4浙江舟山:5500多艘渔船到港…
  5. 5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团官兵紧急支…
  6. 6百年博文女校芳华再现
  7. 7珍稀濒危植物大理铠兰和铠兰在高…
  8. 8习近平在西藏考察
  9. 9影展|“时代光影·致敬母亲”影…
  10. 10河南郑州:救援工作有序开展 生…